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可通過藥物治療、介入治療、外科手術等方式治療。該病通常與動脈粥樣硬化、糖尿病、高血壓、高脂血癥、吸煙等因素有關。
1、藥物治療:
藥物治療適用于輕中度患者,常用藥物包括阿司匹林、氯吡格雷抗血小板聚集,西洛他唑改善微循環(huán),阿托伐他汀調節(jié)血脂。藥物治療需長期堅持,配合血壓血糖監(jiān)測。
2、介入治療:
經(jīng)皮腔內血管成形術和支架植入術是常見介入方式,通過球囊擴張狹窄段后植入金屬支架。介入治療創(chuàng)傷小恢復快,適用于局限性狹窄病變。
3、動脈旁路術:
采用自體大隱靜脈或人工血管建立血流旁路,適用于長段閉塞患者。手術方式包括股-腘動脈旁路、股-脛動脈旁路等,需根據(jù)病變部位選擇。
4、病因控制:
嚴格控制血糖血壓可延緩病情進展,戒煙可降低再狹窄風險。建議糖化血紅蛋白控制在7%以下,血壓維持在130/80mmHg以下。
5、運動康復:
指導患者進行步行訓練,采用間歇性跛行鍛煉法。每日30-60分鐘步行可促進側支循環(huán)建立,改善下肢缺血癥狀。
日常需保持低鹽低脂飲食,多攝入深海魚類和新鮮蔬果;避免久坐久站,注意足部保暖和皮膚護理;定期進行踝肱指數(shù)檢測和血管超聲檢查,根據(jù)病情進展及時調整治療方案。出現(xiàn)靜息痛或組織壞疽需立即就醫(yī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