種植牙與固定義齒修復的優(yōu)劣需根據(jù)患者口腔條件、全身健康狀況及功能需求綜合評估。種植牙通過骨結合實現(xiàn)生物力學支撐,固定義齒依賴鄰牙作為基牙進行修復,二者在適應癥、治療周期、長期預后方面存在差異。
1、生物相容性:種植體采用純鈦或鈦合金材料,與頜骨形成骨整合,避免傳統(tǒng)修復對鄰牙的磨損。固定義齒需磨除健康鄰牙部分牙體組織,可能增加基牙遠期齲壞或牙髓炎風險。骨量不足者需先進行骨增量手術才能種植。
2、功能恢復:種植牙咬合力傳導接近天然牙,咀嚼效率可達天然牙的90%以上。固定橋修復依賴基牙承重,可能因杠桿作用導致牙周膜損傷。對于游離端缺失病例,種植修復可避免活動義齒的翹動問題。
3、治療周期:即刻種植可實現(xiàn)當天戴牙,常規(guī)種植需3-6個月完成骨結合。固定修復通常2-3周即可完成,但復雜病例需更長時間。糖尿病患者種植需嚴格控糖,愈合期可能延長至8個月。
4、長期維護:種植體周圍炎發(fā)生率約10-20%,需專業(yè)器械清潔鄰間隙。固定橋修復體邊緣易積聚菌斑,基牙齲壞率較普通牙高3倍。吸煙患者種植失敗風險增加2-3倍,建議術前戒煙。
5、適應癥限制:嚴重骨質疏松、頜骨放療后患者不宜種植。青少年頜骨未發(fā)育完全者需延期種植。固定修復要求缺牙區(qū)兩側至少有1-2顆健康基牙,牙槽嵴吸收超過根長1/3者修復效果欠佳。
種植修復后建議使用沖牙器清潔種植體頸部,避免咀嚼過硬食物。固定修復患者應每年進行基牙活力測試,使用含氟牙膏預防繼發(fā)齲。兩種修復方式均需每6個月進行專業(yè)潔治,種植牙患者還需定期拍攝根尖片監(jiān)測骨結合狀況。對于牙周病患者,需先完成系統(tǒng)治療再評估修復方案,活動義齒佩戴者夜間需摘除修復體讓牙槽嵴休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