孢子絲菌病通常不會在人與人之間直接傳染。該病由孢子絲菌感染引起,主要通過皮膚破損處接觸受污染的土壤、植物或腐木而感染。
1、傳播途徑與易感人群:
孢子絲菌病的病原體常存在于自然環(huán)境,如腐爛植被或潮濕土壤中。農民、園丁等頻繁接觸土壤或植物的人群感染風險較高。皮膚存在微小傷口時,真菌可能通過直接接觸侵入皮下組織,但人際傳播極為罕見。免疫功能低下者可能出現全身性感染,但依然以環(huán)境暴露為主要感染來源。
2、典型癥狀與診斷:
感染初期表現為無痛性紅色丘疹,逐漸發(fā)展為沿淋巴管分布的結節(jié)或潰瘍,稱為淋巴管型孢子絲菌病。固定型病變多局限于接觸部位。醫(yī)生通常通過病變組織培養(yǎng)或病理檢查確診,血清學檢測可輔助判斷播散型感染。
3、治療與預防措施:
碘化鉀溶液是傳統治療藥物,伊曲康唑等抗真菌藥物對多數病例有效。嚴重感染需靜脈用藥。預防重點在于勞動防護,處理土壤或植物時穿戴手套,及時清潔皮膚傷口。避免赤腳接觸可能污染的潮濕環(huán)境,園藝工具定期消毒可降低感染風險。
日常需保持皮膚屏障完整,接觸自然材料后徹底清潔。出現不明原因皮膚結節(jié)應盡早就診,避免搔抓防止繼發(fā)感染。均衡飲食有助于維持免疫功能,適量補充維生素A、鋅等營養(yǎng)素可促進皮膚修復。適度運動增強體質,但需注意運動后及時更換潮濕衣物,減少真菌滋生機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