腳底筋疼可能由足底筋膜炎、過度運動、扁平足、肥胖、跟骨骨刺等原因引起,可通過休息冰敷、足弓支撐、抗炎藥物、物理治療、手術等方式緩解。
1、足底筋膜炎:
足底筋膜是連接腳跟與腳趾的纖維組織,反復牽拉或慢性勞損會導致局部無菌性炎癥。晨起第一步疼痛明顯,行走后減輕但久站加重。急性期需減少負重活動,每日冰敷3次,每次15分鐘,配合非甾體抗炎藥如布洛芬、塞來昔布、雙氯芬酸鈉緩解疼痛。
2、運動過量:
長時間跑步、跳躍等運動會使足底筋膜承受超過生理限度的應力。疼痛多出現(xiàn)在運動后,伴隨足弓酸脹感。建議采用游泳、騎自行車等低沖擊運動替代,運動前進行足部動態(tài)拉伸,使用具有緩沖功能的運動鞋。
3、足弓異常:
扁平足或高弓足會改變足底力學分布,導致筋膜代償性勞損。特征表現(xiàn)為行走半小時后疼痛加劇,足底可能出現(xiàn)壓痕。定制矯形鞋墊可重新分配壓力,每天進行足底滾球按摩和毛巾抓握訓練增強肌力。
4、體重負荷:
BMI超過27會顯著增加足底筋膜張力,肥胖者疼痛常呈雙側對稱性。減重5%-10%能有效緩解癥狀,建議采用地中海飲食模式,每周進行150分鐘快走等有氧運動,避免穿硬底拖鞋。
5、骨刺刺激:
跟骨骨刺多因筋膜長期牽拉導致鈣鹽沉積,X線可見骨性突起。疼痛集中于腳跟內(nèi)側,按壓有尖銳痛感。體外沖擊波治療可促進微循環(huán),頑固病例需行骨刺切除術或筋膜松解術,術后需穿戴行走靴4-6周。
日??蛇M行足底筋膜拉伸:面向墻壁雙手扶墻,患腿后伸保持膝蓋伸直,腳跟貼地維持30秒。選擇富含維生素C的柑橘類水果和含硫食物如洋蔥、大蒜促進結締組織修復。避免赤腳行走,夜間使用足踝支具保持筋膜伸展。若疼痛持續(xù)超過兩周或出現(xiàn)紅腫熱痛,需排除應力性骨折或感染可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