腹內疝可分為先天性腹內疝、后天性腹內疝、創(chuàng)傷性腹內疝、醫(yī)源性腹內疝和特殊類型腹內疝。
1、先天性腹內疝:
先天性腹內疝由胚胎發(fā)育異常導致,常見類型包括網膜孔疝、十二指腸旁疝和盲腸周圍疝。這類疝氣多因腸系膜或腹膜存在先天缺損,使腸管突入異常解剖間隙形成?;颊呖赡鼙憩F為間歇性腹痛、嘔吐等不完全性腸梗阻癥狀,嬰幼兒期即可發(fā)病,需通過腹部CT或造影檢查確診。
2、后天性腹內疝:
后天性腹內疝多繼發(fā)于腹腔粘連、腸系膜缺損等獲得性因素,常見于腹部手術后或腹腔感染患者。腸管通過異常的解剖孔隙形成疝囊,可能伴隨腸扭轉或絞窄性腸梗阻。典型癥狀包括突發(fā)劇烈腹痛、腹脹及停止排便排氣,需緊急手術解除嵌頓。
3、創(chuàng)傷性腹內疝:
創(chuàng)傷性腹內疝由腹部鈍器傷或穿透傷導致,常見于車禍、墜落等外傷后。暴力作用使腸管突破薄弱腹膜形成疝,可能合并腸系膜血管損傷。這類疝氣起病急驟,常伴有血性腹水或休克表現,需立即行剖腹探查術修復缺損。
4、醫(yī)源性腹內疝:
醫(yī)源性腹內疝是腹腔手術并發(fā)癥,多見于胃旁路術、Roux-en-Y吻合術后。手術造成的腸系膜裂隙未妥善關閉時,腸管可能疝入形成內疝?;颊咝g后出現餐后腹痛、體重下降等癥狀,需通過增強CT明確疝環(huán)位置后行腹腔鏡修補。
5、特殊類型腹內疝:
特殊類型包括閉孔疝、會陰疝等罕見類型,多發(fā)生于盆底肌肉薄弱的中老年女性。疝內容物多為小腸或乙狀結腸,可能壓迫閉孔神經引起大腿內側放射痛。這類疝氣易發(fā)生絞窄,確診后需采用網片加強修補術治療。
腹內疝患者術后需保持低纖維飲食2-4周,逐步過渡至正常飲食,避免食用豆類、洋蔥等產氣食物?;謴推诳蛇M行腹式呼吸訓練和盆底肌鍛煉,6周內禁止提重物及劇烈運動。日常注意觀察排便情況,若出現持續(xù)腹痛或發(fā)熱需及時復診。建議每3個月復查腹部超聲,1年內避免增加腹壓的動作如深蹲、仰臥起坐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