短腸綜合征會導致腹瀉。由于腸道吸收面積顯著減少,患者無法充分吸收水分和電解質,進而引發(fā)滲透性腹瀉。
短腸綜合征是因手術切除、先天畸形或疾病導致小腸長度不足的病理狀態(tài)。正常成人小腸長約3-5米,當殘留小腸不足1米時會出現典型癥狀。腹瀉程度與殘留腸段長度直接相關,殘留腸段越短,腹瀉越嚴重。除腹瀉外,患者常伴有體重下降、營養(yǎng)不良、脫水等癥狀。
腹瀉的發(fā)生機制主要涉及三方面:一是腸道吸收面積銳減,導致大量液體和電解質未被吸收;二是膽鹽和脂肪酸在結腸內刺激分泌;三是腸道菌群失衡加劇消化功能障礙。隨著病程進展,患者可能出現代謝性酸中毒、維生素缺乏等并發(fā)癥。
針對短腸綜合征的管理需采取綜合措施。營養(yǎng)支持是核心治療手段,根據腸道適應情況選擇腸內或腸外營養(yǎng)。藥物治療可選用抑制腸蠕動的洛哌丁胺、減少分泌的奧曲肽等。外科治療包括腸延長術或小腸移植。日常生活中需注意少食多餐,選擇低脂、易吸收食物,補充維生素和礦物質,定期監(jiān)測營養(yǎng)指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