腎動脈狹窄可通過藥物控制、血管成形術、支架植入術、生活方式調整、定期監(jiān)測等方式治療。該病通常由動脈粥樣硬化、纖維肌性發(fā)育不良、大動脈炎、先天性血管畸形、外傷等因素引起。
1、藥物控制:腎動脈狹窄患者需長期服用降壓藥物以減輕腎臟負擔,常用藥物包括鈣通道阻滯劑如氨氯地平、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如依那普利、β受體阻滯劑如美托洛爾。血壓控制在130/80mmHg以下可延緩腎功能惡化。
2、血管成形術:經皮腔內血管成形術通過球囊擴張狹窄段血管,適用于纖維肌性發(fā)育不良導致的局限性狹窄。術后需聯合抗血小板治療,阿司匹林與氯吡格雷雙聯用藥可維持6個月。
3、支架植入術:對于動脈粥樣硬化引起的重度狹窄,金屬支架植入能有效維持血管通暢。手術需在數字減影血管造影引導下進行,術后1年內再狹窄發(fā)生率約為15-20%。
4、生活方式調整:每日鈉鹽攝入控制在5g以下,采用地中海飲食模式增加橄欖油、深海魚類攝入。每周進行150分鐘中等強度有氧運動,如快走、游泳等可改善血管內皮功能。
5、定期監(jiān)測:每3個月檢查腎功能和電解質,每年進行腎動脈超聲或CT血管造影。監(jiān)測尿微量白蛋白/肌酐比值能早期發(fā)現腎小球損傷,數值持續(xù)>30mg/g提示需要調整治療方案。
腎動脈狹窄患者應保持BMI<25,戒煙并避免非甾體抗炎藥使用。烹飪時用檸檬汁替代部分食鹽,選擇鮭魚、核桃等富含ω-3脂肪酸的食物。太極拳等舒緩運動可改善血管彈性,血壓日記記錄早晚測量值有助于醫(yī)生評估療效。出現血肌酐升高或難以控制的高血壓時需及時復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