胃潰瘍不一定都由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引起。雖然幽門螺旋桿菌是胃潰瘍的主要病因之一,但非甾體抗炎藥長期使用、應激因素、胃酸分泌異常等也可能導致胃潰瘍發(fā)生。
幽門螺旋桿菌相關胃潰瘍:
約70%-90%的胃潰瘍患者存在幽門螺旋桿菌感染。該細菌通過破壞胃黏膜屏障,導致胃酸侵蝕黏膜形成潰瘍。典型癥狀包括餐后上腹疼痛、腹脹、反酸等。確診需通過碳13/14呼氣試驗、胃鏡活檢等檢查。根除治療通常采用四聯(lián)療法,包含質(zhì)子泵抑制劑、鉍劑及兩種抗生素。日常需注意分餐制、避免共用餐具以預防交叉感染。
非幽門螺旋桿菌性胃潰瘍:
長期服用阿司匹林、布洛芬等非甾體抗炎藥會抑制前列腺素合成,削弱胃黏膜保護功能。應激性潰瘍多見于嚴重創(chuàng)傷、大手術后,與機體應激反應導致胃黏膜缺血有關。這類潰瘍需停用損傷性藥物或控制原發(fā)疾病,同時使用質(zhì)子泵抑制劑促進愈合。胃泌素瘤等疾病引起的潰瘍較為罕見,表現(xiàn)為頑固性、多發(fā)性潰瘍,需針對原發(fā)病治療。
胃潰瘍患者應保持規(guī)律飲食,避免辛辣、過酸或過硬食物刺激潰瘍面。戒煙限酒有助于減少胃酸分泌,牛奶等高蛋白食物可中和部分胃酸但不宜過量。急性期建議選擇小米粥、雞蛋羹等易消化食物,恢復期逐漸增加膳食纖維攝入。適度運動可改善胃腸蠕動,但需避免劇烈運動增加腹壓。定期胃鏡復查對監(jiān)測潰瘍愈合及排除惡性病變至關重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