糞石性腸梗阻可通過禁食胃腸減壓、液體支持治療、藥物溶解糞石、內鏡下取石、手術解除梗阻等方式治療。糞石性腸梗阻通常由高纖維飲食攝入不足、腸道蠕動功能減弱、消化道結構異常、藥物副作用、代謝性疾病等原因引起。
1、飲食調整:增加膳食纖維和水分攝入可預防糞石形成,每日建議攝入25-30克膳食纖維,選擇燕麥、芹菜、蘋果等富含可溶性纖維的食物,同時保持2000毫升以上飲水量。避免食用柿子、竹筍等易形成糞石的食物。
2、藥物干預:乳果糖、聚乙二醇等滲透性瀉藥可軟化糞便,多潘立酮等促胃腸動力藥能增強腸道蠕動。糞石溶解可采用口服石蠟油或通過灌腸方式使用開塞露,需在醫(yī)生指導下進行。
3、液體支持:靜脈補液糾正水電解質紊亂,維持每日尿量1000-1500毫升。嚴重嘔吐患者需監(jiān)測血鉀、鈉水平,必要時進行中心靜脈壓監(jiān)測指導補液速度和量。
4、內鏡治療:結腸鏡下可采用活檢鉗碎石、網籃取石等方法清除糞石,適用于直腸乙狀結腸部位的梗阻。術前需進行腹部CT評估糞石位置和大小,術后需觀察有無腸穿孔等并發(fā)癥。
5、手術治療:經腹直腸切除術適用于反復發(fā)作的直腸糞石,腸造口術用于急性完全性梗阻。腹腔鏡手術創(chuàng)傷較小,開腹手術適用于合并腸壞死病例,術后需預防切口感染和腸粘連。
糞石性腸梗阻患者康復期應建立規(guī)律排便習慣,每日進行腹部按摩促進腸蠕動,可選擇快走、游泳等有氧運動。飲食需循序漸進增加纖維量,補充益生菌調節(jié)腸道菌群,定期復查腸鏡評估腸道功能恢復情況。長期服用鈣劑、鐵劑等易致便秘藥物者需加強監(jiān)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