牙齦潰爛可能與維生素缺乏有關,但并非唯一原因。維生素C缺乏確實會導致牙齦出血、腫脹甚至潰爛,但口腔衛(wèi)生不良、局部刺激、細菌感染等因素同樣可能引發(fā)類似癥狀。
維生素C在維持牙齦健康中起關鍵作用,它參與膠原蛋白合成,缺乏時牙齦組織修復能力下降。長期維生素C攝入不足可能引發(fā)壞血病,典型表現(xiàn)為牙齦自發(fā)性出血和潰瘍。維生素B族缺乏也可能導致口腔黏膜炎癥,表現(xiàn)為舌炎、口角炎或牙齦潰瘍。
1、營養(yǎng)因素:
長期偏食或消化吸收障礙可能導致維生素缺乏。維生素C主要存在于新鮮果蔬中,如柑橘類、獼猴桃、青椒等;維生素B2多見于乳制品、動物肝臟和全谷物。均衡飲食通常能滿足日常需求,特殊人群如孕婦、老年人或慢性病患者可能需要額外補充。
2、局部刺激因素:
機械性損傷是常見誘因,包括牙刷過硬、刷牙力度過大、牙結石刺激或不良修復體摩擦?;瘜W刺激如煙草、酒精或強酸強堿物質接觸也會損傷牙齦。這類潰瘍通常邊界清晰,去除刺激源后1-2周可自愈。
3、感染性因素:
皰疹病毒、白色念珠菌等病原體感染可能引發(fā)牙齦潰瘍,常伴有紅腫熱痛等炎癥反應。艾滋病等免疫缺陷疾病患者更易出現(xiàn)頑固性口腔潰瘍。細菌性牙齦炎多由牙菌斑堆積引起,表現(xiàn)為牙齦邊緣紅腫、探診出血。
改善牙齦潰爛需多管齊下。每日使用軟毛牙刷配合巴氏刷牙法清潔牙齒,飯后用生理鹽水或氯己定含漱液漱口。增加富含維生素C和B族的食物攝入,避免過燙、辛辣或堅硬食物刺激。持續(xù)兩周未愈或伴隨發(fā)熱、淋巴結腫大時需口腔科就診,排除血液疾病或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。規(guī)律作息和適度運動有助于增強免疫力,減少復發(fā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