地黃飲子作為中醫(yī)經典方劑,出自小兒藥證直訣,具有滋陰補腎、清熱涼血的功效。其基礎配方由熟地黃、山茱萸、山藥、澤瀉、牡丹皮、茯苓六味藥材組成,劑量配比需根據個體體質與癥狀調整。以下從藥材配伍、劑量原則、辨證加減、煎煮方法及禁忌事項五個維度解析。
1、核心配伍:基礎方中熟地黃為君藥,常用劑量15-30克,滋補腎陰;山茱萸6-12克、山藥9-15克共為臣藥,補肝脾之陰;澤瀉6-9克、牡丹皮6-9克、茯苓9-12克為佐使,利濕瀉火。六味藥材形成三補三瀉結構。
2、劑量原則:成人常規(guī)用量為熟地黃24克,山茱萸12克,山藥12克,澤瀉9克,牡丹皮9克,茯苓9克。兒童按體重折算,通常取成人劑量的1/3-1/2。陰虛火旺者熟地黃可增至30克,脾虛便溏者山藥需加量至15克。
3、辨證加減:骨蒸潮熱加知母6克、黃柏6克;盜汗嚴重加煅牡蠣15克、五味子6克;腰膝酸軟加杜仲12克、牛膝9克;血虛眩暈加當歸9克、白芍12克。加減藥材劑量一般不超過主方的1/3。
4、煎煮方法:藥材冷水浸泡30分鐘,頭煎加水800毫升煮沸后文火煎30分鐘,取汁300毫升;二煎加水500毫升煎20分鐘,兩煎藥液混合。熟地黃需先煎10分鐘,阿膠等膠類藥材需烊化兌服。
5、禁忌事項:脾胃虛寒者慎用,必要時應配伍白術10克、砂仁6克;外感發(fā)熱期間停用;服藥期間忌食蘿卜、濃茶。長期服用需監(jiān)測肝功能,高血壓患者澤瀉用量不宜超過12克。
該方劑臨床應用需遵循中醫(yī)辨證論治原則,建議在執(zhí)業(yè)中醫(yī)師指導下使用。日常可搭配黑豆粥、枸杞菊花茶等食療,避免熬夜及辛辣食物。體質調理期間建議每周進行3次八段錦或太極拳等柔緩運動,每次30分鐘以促進氣血運行。服藥2周后若無改善或出現腹脹、腹瀉等不適,應及時復診調整方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