睪丸壞死后通常沒有感覺。壞死組織失去神經功能和血液供應,無法傳遞痛覺或其他感覺信號。
1、睪丸壞死的病理機制:
睪丸壞死多由睪丸扭轉、外傷或血管病變導致。扭轉發(fā)生時精索血管受壓,6小時內即可出現(xiàn)缺血性壞死。壞死初期可能伴隨劇烈疼痛,但隨著組織細胞死亡,痛覺神經末梢功能喪失,疼痛感逐漸消失。體檢可觸及睪丸質地變硬、體積縮小,超聲顯示血流信號消失。
2、不同階段的癥狀變化:
急性期6-12小時表現(xiàn)為突發(fā)陰囊劇痛、腫脹,可能放射至腹股溝區(qū)。亞急性期12-24小時疼痛減輕但睪丸開始萎縮,伴發(fā)熱等全身炎癥反應。慢性期超過72小時壞死睪丸完全喪失功能,觸診呈無痛性硬結,可能繼發(fā)感染形成膿腫。
3、治療與功能保留可能性:
發(fā)病6小時內手術復位可挽救睪丸功能,超過24小時則需切除壞死組織。單側睪丸切除后,健側睪丸可代償性增大維持激素分泌。若雙側壞死需終身雄激素替代治療,常用十一酸睪酮、丙酸睪酮等藥物。術后需定期監(jiān)測睪酮水平和骨密度。
日常應避免陰囊外傷,運動時佩戴防護器具。青少年突發(fā)陰囊疼痛需立即就醫(yī)排除睪丸扭轉。術后患者每日溫水坐浴促進愈合,選擇寬松棉質內褲減少摩擦。飲食注意補充鋅、硒等微量元素,適量食用牡蠣、堅果等食物。恢復期避免騎自行車等壓迫會陰部的運動,定期復查超聲評估健側睪丸狀態(tài)。心理上需正視生育能力變化,必要時尋求專業(yè)心理咨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