膽脂瘤可能由先天性胚胎殘留、慢性中耳炎反復刺激、鼓膜內陷袋形成、表皮細胞異常遷移、外傷或手術繼發(fā)感染等因素引起。
1、胚胎殘留:
部分患者胚胎發(fā)育時期外胚層組織殘留于中耳或顳骨,這些表皮細胞逐漸增生形成囊性結構。囊內角化物質堆積形成珍珠瘤樣病變,多位于巖尖或橋小腦角區(qū)。無癥狀小病灶可定期影像學隨訪,增大或壓迫神經時需手術切除。
2、炎癥刺激:
慢性化膿性中耳炎導致鼓室黏膜反復破損,鱗狀上皮通過穿孔邊緣向中耳生長。炎性滲出物與脫落角質形成層狀結構,可能與金黃色葡萄球菌、銅綠假單胞菌等感染有關,通常表現(xiàn)為耳漏、聽力下降。需行乳突根治術聯(lián)合病灶清理。
3、鼓膜內陷:
咽鼓管功能障礙引發(fā)鼓膜負壓性內陷,內陷袋內堆積脫落上皮形成膽脂瘤。早期可通過咽鼓管吹張改善通氣,進展期需鼓室成形術修復鼓膜結構?;颊叱V髟V耳悶脹感,耳鏡檢查可見松弛部內陷袋。
4、細胞遷移:
鼓膜外鱗狀上皮通過穿孔邊緣或血行途徑異常遷移至中耳腔,可能與基質金屬蛋白酶活性增高有關。這類病變生長迅速,易破壞聽小骨鏈。顳骨CT顯示骨質侵蝕,需盡早行開放式乳突切除術。
5、繼發(fā)感染:
顱腦外傷或耳科手術后創(chuàng)面愈合不良,表皮細胞植入形成繼發(fā)性膽脂瘤。常見于顳骨骨折或鼓室置管術后,伴隨眩暈、面癱等癥狀。手術清除病灶后需用人工材料修復缺損,必要時聯(lián)合抗生素治療。
日常需避免耳道進水,游泳時使用防水耳塞;急性中耳炎患者應規(guī)范治療防止慢性化;耳部外傷后及時清理創(chuàng)面。飲食注意補充維生素A、鋅促進黏膜修復,限制辛辣食物減少炎性滲出。出現(xiàn)持續(xù)耳鳴、平衡障礙等癥狀需立即就診,術后定期進行純音測聽和顳骨MRI復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