尿道口狹窄可通過尿道擴張術、尿道成形術等方式治療。尿道口狹窄通常由炎癥反復刺激、外傷瘢痕收縮、先天性發(fā)育異常、醫(yī)源性損傷、尿道腫瘤壓迫等原因引起。
1、炎癥因素:
慢性尿道炎或淋球菌感染可能導致黏膜纖維化,尿道擴張術適用于輕度狹窄,需配合抗生素如頭孢曲松、阿奇霉素、左氧氟沙星控制感染。日常需保持會陰清潔,避免憋尿。
2、外傷因素:
骨盆骨折或騎跨傷后瘢痕攣縮常導致中重度狹窄,可能伴隨排尿疼痛、尿線變細。尿道成形術更適合復雜瘢痕,可選擇端端吻合術或皮瓣移植術,術后需定期尿道沖洗。
3、先天因素:
先天性尿道瓣膜或尿道下裂患兒宜早期干預,球囊擴張對嬰幼兒創(chuàng)傷較小,需在全身麻醉下進行。反復擴張需間隔4-6周,配合α受體阻滯劑如坦索羅辛改善排尿。
4、醫(yī)源損傷:
導尿管長期留置或膀胱鏡操作可能損傷尿道黏膜,表現(xiàn)為尿頻、尿急。輕度狹窄可采用漸進式金屬探條擴張,重度需選擇尿道內(nèi)切開術,術后留置導尿管2-3周。
5、腫瘤壓迫:
尿道癌或前列腺增生晚期可能壓迫尿道,需先明確病理類型。臨時性擴張可緩解癥狀,根治需手術切除腫瘤,配合放療或化療藥物如順鉑、吉西他濱。
術后建議每日飲水2000ml以上,避免騎行或久坐,選擇蛙泳等溫和運動促進恢復。定期尿流率檢測評估療效,出現(xiàn)發(fā)熱或肉眼血尿需立即復診。飲食宜增加冬瓜、薏仁等利尿食物,限制辛辣刺激。長期隨訪預防復發(fā),合并糖尿病者需嚴格控制血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