靜息痛可通過調整體位、控制基礎疾病、改善血液循環(huán)、藥物干預、手術修復等方式緩解。靜息痛通常由動脈供血不足、神經壓迫、糖尿病并發(fā)癥、靜脈回流障礙、血栓形成等原因引起。
1、體位調整:靜息痛患者需避免患肢下垂,睡眠時墊高下肢20-30厘米。久坐時保持膝關節(jié)微屈,每2小時進行踝泵運動促進靜脈回流。動脈缺血性疼痛者禁止局部熱敷,靜脈淤血者可嘗試間歇性冷敷。
2、基礎病管理:糖尿病患者需將糖化血紅蛋白控制在7%以下,每日監(jiān)測四肢感覺異常。高血壓患者維持血壓低于130/80mmHg,外周動脈疾病患者需嚴格戒煙。每周3次有氧運動可改善側支循環(huán)。
3、循環(huán)改善:每日進行Buerger運動抬腿-下垂交替3組,配合按摩師進行淋巴引流手法。穿戴二級壓力醫(yī)用彈力襪,避免過緊衣物束縛腹股溝。攝入含花青素的藍莓、黑枸杞等食物增強毛細血管彈性。
4、藥物干預:動脈性疼痛可使用西洛他唑、貝前列素鈉擴張血管,神經痛適用加巴噴丁、普瑞巴林調節(jié)傳導。疼痛劇烈時短期服用對乙酰氨基酚,避免使用非甾體抗炎藥加重缺血。中藥制劑如脈絡寧注射液需在中醫(yī)師指導下使用。
5、血運重建:動脈嚴重狹窄者考慮血管成形術或旁路移植術,靜脈曲張合并潰瘍可行射頻消融術。術后需抗凝治療3-6個月,定期血管超聲復查。傷口護理使用銀離子敷料預防感染,每月測量踝肱指數評估療效。
靜息痛患者需建立疼痛日記記錄發(fā)作規(guī)律,選擇透氣性好的棉質衣物減少皮膚刺激。飲食遵循低鹽高纖維原則,每日攝入200g深色蔬菜補充維生素K。運動建議采用游泳、騎自行車等非負重鍛煉,避免爬山、跳繩等沖擊性運動。當出現患肢蒼白發(fā)冷、趾端潰瘍等缺血征象時需立即血管外科就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