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生兒鵝口瘡可通過兒科或口腔科就診治療,通常由白色念珠菌感染、免疫力低下、哺乳器具污染、母親陰道感染、抗生素使用等因素引起。
1、白色念珠菌感染:
鵝口瘡主要由白色念珠菌過度增殖導致,這種真菌常存在于口腔黏膜。新生兒口腔環(huán)境脆弱,菌群失衡時易發(fā)病。日常需用碳酸氫鈉溶液清潔口腔,哺乳后喂少量溫水減少奶漬殘留。
2、免疫力低下:
早產(chǎn)兒或低體重兒免疫系統(tǒng)發(fā)育不完善,對病原體抵抗力較弱。保持室溫24-26℃、濕度55%-65%,避免交叉感染。母乳喂養(yǎng)可提供免疫球蛋白增強防御能力。
3、哺乳器具污染:
奶瓶、奶嘴消毒不徹底可能成為感染源。建議煮沸消毒10分鐘或使用專用消毒器,硅膠奶嘴每月更換。哺乳前母親需清潔雙手及乳頭。
4、母親陰道感染:
分娩時若母親存在念珠菌性陰道炎,可能通過產(chǎn)道傳播。孕婦孕晚期應進行白帶檢查,確診后需用克霉唑栓劑治療。新生兒出生后需觀察口腔黏膜變化。
5、抗生素使用:
廣譜抗生素可能破壞口腔正常菌群平衡。避免擅自給新生兒使用抗生素,必要時在醫(yī)生指導下配合益生菌制劑。出現(xiàn)鵝口瘡時可局部涂抹制霉菌素混懸液。
治療期間建議母親減少高糖飲食攝入,避免加重真菌繁殖??蛇m當增加維生素B族和維生素C的補充,如瘦肉糜、蘋果泥等輔食。保持新生兒口腔濕潤,每日用棉簽蘸取生理鹽水輕柔擦拭頰黏膜。若病變擴散至咽喉或伴隨發(fā)熱,需立即復診評估是否需聯(lián)合氟康唑口服。哺乳期母親同步治療可降低復發(fā)風險,注意觀察新生兒臀部是否并發(fā)真菌性尿布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