尿道、陰道和肛門在女性會陰部呈縱向排列,從前至后依次為尿道口、陰道口和肛門,三者間距約2-3厘米。
1、尿道位置:
尿道外口位于陰蒂下方約1-2厘米處,是尿液排出的通道。其開口呈縱向裂隙狀,周圍有尿道旁腺分布。成年女性尿道長度約4厘米,較男性顯著縮短,這種解剖特點使女性更易發(fā)生尿路感染。
2、陰道位置:
陰道口位于尿道口后方約1厘米處,被處女膜或處女膜痕部分覆蓋。陰道呈管狀結構,前壁長約7-9厘米,后壁長約9-11厘米,與膀胱、直腸相鄰。生育期女性陰道pH值維持在3.8-4.5,具有自凈功能。
3、肛門位置:
肛門距陰道后聯(lián)合約2-3厘米,由肛管和肛周皮膚組成。肛管長約3-4厘米,內層為齒狀線分界的黏膜與皮膚過渡區(qū)。肛門括約肌復合體包括內括約肌平滑肌和外括約肌橫紋肌,共同控制排便功能。
4、解剖毗鄰:
三者間存在會陰體支撐,這是由纖維肌肉組織構成的楔形結構。陰道與直腸間形成直腸陰道隔,厚度約3-5毫米。尿道與陰道前壁緊密貼合,這種毗鄰關系在分娩時可能造成損傷。
5、臨床意義:
緊密的解剖關系使盆腔器官易相互影響。壓力性尿失禁常與陰道前壁膨出相關,直腸膨出多伴隨陰道后壁松弛。婦科檢查時需同時評估三者位置關系,盆底重建手術需恢復正常的解剖間距。
日常需注意從前向后清潔順序以避免交叉感染,建議使用溫和pH值清潔產(chǎn)品。凱格爾運動能增強盆底肌力量,每天3組、每組10-15次收縮可預防盆底功能障礙。出現(xiàn)排尿異常、陰道墜脹感或排便困難時,應及時進行盆底超聲或尿動力學檢查。保持規(guī)律排便習慣,攝入25-30克膳食纖維有助于維持盆腔器官穩(wěn)定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