蜂窩織炎可能由皮膚屏障破損、淋巴循環(huán)障礙、免疫功能低下、細菌感染、慢性疾病等因素引起,可通過傷口護理、抗生素治療、物理治療、基礎病控制、手術引流等方式干預。
1、皮膚破損:皮膚微小裂口或潰瘍使金黃色葡萄球菌、A組鏈球菌等病原體侵入真皮及皮下組織。日常需用碘伏消毒創(chuàng)面,覆蓋無菌敷料避免污染,糖尿病患者需特別注意足部檢查。
2、淋巴淤滯:乳腺癌術后淋巴水腫或絲蟲病導致局部防御功能下降,表現(xiàn)為肢體不對稱腫脹伴橘皮樣改變。穿戴壓力襪結合向心性按摩可促進回流,嚴重時需進行淋巴靜脈吻合術。
3、免疫抑制:長期使用糖皮質激素或HIV感染者中性粒細胞趨化能力減弱,常見面部中央?yún)^(qū)彌漫性紅斑伴發(fā)熱。靜脈輸注頭孢曲松聯(lián)合萬古霉素覆蓋耐藥菌,同時需調整免疫抑制劑用量。
4、細菌感染:溶血性鏈球菌產生的透明質酸酶溶解結締組織,形成邊界不清的疼痛性硬塊??诜死顾鼗蜢o脈滴注青霉素,伴隨淋巴結腫大時需穿刺培養(yǎng)明確病原體。
5、慢性疾病:靜脈曲張性潰瘍或褥瘡繼發(fā)感染可向深筋膜擴散,壞死組織需清創(chuàng)后使用銀離子敷料??刂蒲茄獕夯A上,必要時行負壓封閉引流治療。
蜂窩織炎患者應限制鈉鹽攝入減輕水腫,每日測量患肢周徑監(jiān)測進展。急性期抬高患肢配合冷敷,恢復期進行關節(jié)活動度訓練預防攣縮。出現(xiàn)搏動性疼痛、皮膚紫紺或膿性分泌物時需急診切開引流,合并敗血癥者需入住ICU進行血流動力學監(jiān)測。長期復發(fā)患者需篩查隱匿性感染灶,免疫球蛋白低下者可考慮定期輸注丙種球蛋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