多數(shù)情況下藥物性白內障可以預防,關鍵在于嚴格遵醫(yī)囑用藥并定期眼科檢查。
一、藥物性白內障的致病機制:
長期使用糖皮質激素、抗精神病藥物或縮瞳劑等特定藥物時,藥物成分可能干擾晶狀體代謝,導致蛋白質變性聚集。這種病理變化會逐漸形成晶狀體混濁,表現(xiàn)為視力模糊、眩光敏感等癥狀。典型致病藥物包括潑尼松、氯丙嗪和毛果蕓香堿等,用藥周期超過3個月時風險顯著增加。
二、預防措施分級管理:
基礎預防需控制用藥劑量與療程,優(yōu)先選擇局部給藥替代全身用藥。使用激素類鼻噴霧劑替代口服制劑可降低50%風險。中階預防需每6個月進行裂隙燈檢查,監(jiān)測晶狀體透明度變化。高風險人群可配合服用抗氧化劑如維生素C、葉黃素等營養(yǎng)素,但需與主治醫(yī)生確認藥物相互作用。
日常需建立用藥記錄卡明確標注致白內障藥物,外出佩戴防紫外線眼鏡。糖尿病患者更需嚴格控制血糖,高血糖會加速藥物性白內障進展。發(fā)現(xiàn)視物變形或色覺異常時,應立即停藥并轉診眼科,早期干預可通過YAG激光或超聲乳化手術恢復視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