脫肛在醫(yī)學上稱為直腸脫垂,可通過典型癥狀初步判斷。若排便時肛門有腫物脫出且可自行回納或需手動復位,伴隨肛門墜脹感、排便不盡感,需警惕脫肛可能。
一、輕度脫肛黏膜脫垂:
排便時直腸黏膜層外翻脫出肛門,長度小于3厘米,呈放射狀皺襞,便后能自行縮回??赡馨橛懈亻T潮濕瘙癢、少量黏液滲出。此階段可通過提肛鍛煉改善盆底肌功能,避免久蹲久坐,保持規(guī)律排便。
二、中度脫肛全層脫垂:
直腸壁全層脫出呈圓錐形,長度3-8厘米,表面可見環(huán)狀皺襞,需用手托回。常合并肛門括約肌松弛,出現(xiàn)肛門失禁、出血等癥狀??赡芘c長期腹壓增高如慢性咳嗽、盆底肌薄弱等因素有關。建議使用硬化劑注射治療配合生物反饋訓練。
三、重度脫肛嵌頓脫垂:
脫出腸管超過8厘米無法復位,發(fā)生充血水腫甚至壞死,伴隨劇烈疼痛、發(fā)熱等急癥表現(xiàn)。此類情況需立即就醫(yī)處理,可能需行Altemeier手術或Delorme手術等修復術式。
日常需保持膳食纖維攝入量每日25-30克,推薦食用燕麥、火龍果等軟化糞便;避免搬運重物等增加腹壓行為;每日進行凱格爾運動3組,每組收縮肛門10-15秒;便后可用溫水清潔肛門,合并出血時需使用醫(yī)用肛周護理墊。若脫出物持續(xù)增大或出現(xiàn)嵌頓,需及時至肛腸外科就診評估手術指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