乳糖不耐受會導致腹瀉。乳糖不耐受患者攝入含乳糖食物后,因體內(nèi)缺乏乳糖酶,無法分解乳糖,導致腸道滲透壓升高并引發(fā)腹瀉。
乳糖不耐受分為先天性和繼發(fā)性兩種類型。先天性乳糖不耐受與基因缺陷有關,患者從小表現(xiàn)為對母乳或牛乳不耐受;繼發(fā)性乳糖不耐受常由腸道感染、炎癥性腸病等導致小腸黏膜損傷,造成乳糖酶暫時性缺乏。典型癥狀包括進食乳制品后30分鐘至2小時內(nèi)出現(xiàn)腹脹、腸鳴、腹痛及水樣瀉,癥狀嚴重程度與攝入乳糖量呈正相關。
診斷可通過氫呼氣試驗或乳糖耐量試驗確認。氫呼氣試驗需空腹口服乳糖溶液后檢測呼氣中氫氣濃度,若升高超過20ppm可確診;乳糖耐量試驗通過測定血糖變化判斷乳糖分解能力。糞便還原糖檢測和基因檢測也可作為輔助手段。
管理乳糖不耐受需采取階梯式干預。輕度不耐受者可選擇低乳糖乳制品或分次少量攝入;中度不耐受者需搭配乳糖酶補充劑;重度不耐受者需嚴格避免含乳糖食品。替代營養(yǎng)來源包括強化鈣豆?jié){、杏仁奶等植物蛋白飲品。發(fā)酵乳制品如酸奶、奶酪因部分乳糖已被分解,耐受性相對較好。
日常需注意閱讀食品標簽,警惕隱藏乳糖成分如乳清粉、奶粉等。外出就餐可提前告知飲食限制,選擇明確標注無乳糖的菜品。建議定期監(jiān)測骨密度,預防因長期乳制品攝入不足導致的鈣缺乏。適當增加日照時間促進維生素D合成,必要時在醫(yī)生指導下補充鈣劑和維生素D制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