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耳炎可通過氧氟沙星滴耳液、氯霉素滴耳液、硼酸酒精滴耳液等藥物治療,通常由細菌感染、上呼吸道感染、耳道進水、免疫力低下、鼓膜穿孔等原因引起。
1、細菌感染:
化膿性中耳炎多與金黃色葡萄球菌、肺炎鏈球菌感染有關,表現為耳痛加劇、黃色膿性分泌物。急性期需使用抗生素滴耳液,慢性期可輔以3%過氧化氫溶液清洗耳道。
2、上呼吸道感染:
感冒引發(fā)的咽鼓管功能紊亂可能導致分泌性中耳炎,伴隨耳悶、聽力下降。除使用麻黃堿滴鼻液改善通氣外,可配合桉樹精油蒸汽吸入緩解癥狀。
3、耳道進水:
游泳或洗頭時耳道浸水易破壞酸性環(huán)境,誘發(fā)真菌性外耳道炎合并中耳感染。建議使用吹風機低溫檔距耳部20厘米吹干,避免用棉簽深入掏挖。
4、免疫力低下:
糖尿病患者合并中耳炎時創(chuàng)面愈合緩慢,可能與微循環(huán)障礙有關。除控制血糖外,可局部使用含利多卡因的復方滴耳劑緩解疼痛。
5、鼓膜穿孔:
外傷或炎癥導致的鼓膜破損禁用油性滴耳劑,避免油脂阻礙穿孔愈合。需通過耳內鏡確認穿孔范圍,必要時行鼓室成形術或鼓膜修補術。
日常建議增加胡蘿卜、深海魚類等富含維生素A食物促進黏膜修復,避免辛辣刺激飲食。保持耳道干燥期間可進行頸部旋轉操改善淋巴回流,睡眠時患耳朝上側臥。出現持續(xù)發(fā)熱或眩暈需立即耳鼻喉科就診,排除顱內并發(fā)癥可能。耳浴操作時應將藥液溫度維持在37℃左右,滴藥后輕拉耳廓使藥液充分進入中耳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