腳氣可通過觀察癥狀、真菌鏡檢、伍德燈檢查、培養(yǎng)鑒定、分子生物學檢測等方式診斷。腳氣通常由皮膚癬菌感染引起,表現為瘙癢、脫屑、水皰等癥狀。
1、觀察癥狀:
腳氣典型癥狀包括足趾間或足底皮膚瘙癢、脫屑、紅斑,嚴重時出現水皰或糜爛。趾間浸漬發(fā)白是常見表現,可能伴隨難聞氣味。癥狀夏季加重、冬季減輕,反復發(fā)作需警惕真菌感染。
2、真菌鏡檢:
刮取皮屑進行氫氧化鉀溶液處理,顯微鏡下可見分支菌絲或孢子即可確診。該方法快速經濟,陽性率約60%-70%。取材時應選擇活動性皮損邊緣,避免出血影響結果判斷。
3、伍德燈檢查:
特定波長紫外線照射下,部分真菌會呈現熒光反應。雖然直接檢出率僅約10%-20%,但能輔助判斷感染范圍。需注意假陽性可能,如某些藥膏殘留也會產生熒光。
4、培養(yǎng)鑒定:
將皮屑接種于沙氏培養(yǎng)基,2-4周后觀察菌落形態(tài)并進行菌種鑒定。培養(yǎng)法陽性率可達80%,能明確致病菌種類。紅色毛癬菌和須癬毛癬菌是最常見病原體,占臨床病例90%以上。
5、分子檢測:
PCR技術能特異性檢測真菌DNA片段,靈敏度高達95%,適用于頑固性病例或混合感染?;驕y序可精確識別耐藥菌株,為個性化治療提供依據,但成本較高尚未普及。
日常保持足部干燥透氣,選擇吸汗棉襪和寬松鞋子,避免共用拖鞋毛巾。運動后及時清潔,可局部使用達克寧散預防。飲食注意補充維生素B族,增強皮膚抵抗力。出現持續(xù)瘙癢或皮損擴散應及時就醫(yī),避免繼發(fā)細菌感染。真菌治療需堅持用藥2-4周,即使癥狀消失也要完成療程防止復發(fā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