胃潰瘍的典型癥狀包括上腹疼痛、反酸噯氣、惡心嘔吐、食欲下降和黑便嘔血,癥狀嚴重程度從早期隱痛到后期出血不等。
1、上腹疼痛:
胃潰瘍患者多出現劍突下或左上腹鈍痛、灼痛,疼痛具有節(jié)律性,常于餐后1小時內發(fā)作,持續(xù)1-2小時逐漸緩解。疼痛與胃酸刺激潰瘍面及局部炎癥反應相關,進食或服用抑酸劑可暫時減輕癥狀。
2、反酸噯氣:
胃酸分泌異常增多導致食管反流,表現為胸骨后燒灼感及口腔酸苦味,伴頻繁噯氣。胃內氣體增多與幽門螺桿菌感染引起的胃腸動力紊亂有關,平臥時癥狀可能加重。
3、惡心嘔吐:
潰瘍活動期因胃黏膜刺激可出現惡心,嚴重時嘔吐胃內容物,嘔吐后疼痛可能暫時緩解。長期嘔吐需警惕幽門梗阻等并發(fā)癥,嘔吐物帶血提示潰瘍出血。
4、食欲下降:
因進食誘發(fā)疼痛,患者常主動減少食量導致體重下降。胃竇部潰瘍可能影響胃排空功能,產生早飽感,伴隨營養(yǎng)不良需考慮惡性潰瘍可能。
5、黑便嘔血:
潰瘍侵蝕血管時出現柏油樣黑便或咖啡渣樣嘔吐物,提示上消化道出血。這是胃潰瘍最危險的并發(fā)癥,可能伴隨冷汗、心悸等休克表現,需立即就醫(yī)。
胃潰瘍患者應避免辛辣刺激、過冷過熱及高脂飲食,規(guī)律進食并細嚼慢咽。戒煙限酒,減少非甾體抗炎藥使用。建議選擇易消化的食物如燕麥、南瓜、香蕉,適量補充優(yōu)質蛋白。疼痛發(fā)作期可采用少食多餐方式,餐后保持直立位1小時。若出現持續(xù)疼痛加重、無法解釋的體重驟減或反復出血,需及時進行胃鏡檢查明確病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