耳溝位于耳廓內側的凹陷區(qū)域,具體為耳輪與對耳輪之間的縱行溝槽結構,上起耳輪腳、下至耳垂上方,呈“Y”形分叉狀走行。該結構具有收集聲波傳導至外耳道的作用,同時是臨床耳穴貼壓治療的常用定位標志。
1.解剖定位:耳溝分為上下兩段,上段為三角窩與耳甲艇之間的淺溝,下段為耳舟與耳甲腔之間的深溝。其前界為耳輪后腳,后界為對耳輪前腳,深度因人而異,平均約3-5毫米。觸診時可感知明顯軟骨隆起形成的邊界。
2.生理功能:作為聲波反射通道,耳溝的曲面結構能增強2000-5000赫茲頻率聲波的聚集。其表面分布的細毛和皮脂腺可阻擋異物進入耳道,溝底分布的迷走神經耳支參與調節(jié)內臟功能反射。
3.臨床意義:中醫(yī)將耳溝區(qū)域對應為“耳中”穴位,現代醫(yī)學常用于放置助聽器耳模。溝內皮膚較薄易發(fā)生皸裂,清潔時需避免棉簽過度摩擦導致角質層損傷。
4.發(fā)育變異:約15%人群存在耳溝形態(tài)異常,表現為溝底平坦、分叉不對稱或局部閉鎖。此類變異通常不影響聽力,但可能增加耵聹栓塞風險,需定期進行耳內鏡檢查。
5.體表識別:正對鏡子外展耳廓時,耳溝呈現為自耳輪腳向耳垂延伸的弧形凹陷。臨床操作時可通過牽拉耳垂使溝隙充分暴露,便于進行采血或局部給藥。
日常護理建議避免使用尖銳物品掏挖耳溝,沐浴后及時擦干溝內水分。聽力異常者建議每年進行耳溝形態(tài)評估,游泳時可佩戴定制耳塞保護溝內皮膚。耳溝區(qū)域出現持續(xù)性瘙癢或滲液時,需排查真菌性外耳道炎可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