體重過低可能由遺傳因素、消化吸收障礙、代謝異常、精神壓力、慢性消耗性疾病等原因引起,長期過瘦可能導致免疫力下降、骨質疏松、貧血、月經紊亂、器官功能受損等健康風險。
1、免疫力下降:
脂肪組織參與免疫調節(jié),體重過低時體內抗體生成減少,易反復感染。日常需保證優(yōu)質蛋白攝入如雞蛋、魚肉,配合適度有氧運動增強體質。
2、骨質疏松:
體脂率低于17%可能影響雌激素分泌,加速骨量流失。建議每日補充300ml牛奶,進行負重訓練如深蹲,必要時檢測骨密度。
3、貧血風險:
瘦弱人群常伴隨鐵、葉酸缺乏,出現頭暈乏力癥狀。每周攝入動物肝臟2-3次,搭配獼猴桃促進鐵吸收,血紅蛋白低于110g/L需就醫(yī)。
4、內分泌紊亂:
下丘腦-垂體軸功能異??赡軐е屡蚤]經、男性睪酮降低。BMI<18.5需排查甲亢、糖尿病,適量增加堅果、橄欖油等健康脂肪。
5、器官衰竭:
極端消瘦時心臟肌肉萎縮,可能引發(fā)心動過緩。結核、克羅恩病等消耗性疾病患者需腸內營養(yǎng)支持,嚴重者需住院進行營養(yǎng)干預。
體重過輕者應制定漸進式增重計劃,每日增加300-500大卡熱量,選擇牛油果、奶酪等高能量食物,配合抗阻訓練增肌。持續(xù)BMI<16或伴隨水腫、心律失常需消化科就診,排除惡性腫瘤、吸收不良綜合征等器質性疾病。監(jiān)測體重變化時需同步關注體脂率、肌肉量等身體成分指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