蛋白尿的臨床表現可能由腎小球濾過膜損傷、腎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礙、劇烈運動、發(fā)熱、體位性蛋白尿等因素引起。
1、腎小球損傷:腎小球濾過膜結構異常導致大分子蛋白漏出,表現為泡沫尿、水腫。需完善尿蛋白定量及腎臟病理檢查,治療包括ACEI類藥物如貝那普利、ARB類藥物如纈沙坦及免疫抑制劑。
2、腎小管病變:近端小管重吸收功能受損致小分子蛋白尿,常伴腎性糖尿、氨基酸尿。病因排查需檢測尿β2微球蛋白,干預手段包括糾正電解質紊亂、治療原發(fā)病如間質性腎炎。
3、生理性因素:劇烈運動后出現一過性蛋白尿,與腎血流動力學改變有關。建議24小時后復查尿常規(guī),避免過度運動誘發(fā)假陽性結果。
4、發(fā)熱性蛋白尿:體溫升高導致腎血管通透性增加,多見于感染性疾病。體溫恢復正常后蛋白尿自行消失,需監(jiān)測是否持續(xù)超過72小時。
5、體位性蛋白尿:直立時出現臥位消失,與腎靜脈受壓相關。青少年多見,需行直立試驗鑒別,每日蛋白質排泄量通常<1g。
日常需限制每日蛋白質攝入量0.8-1g/kg,優(yōu)選魚肉、蛋清等優(yōu)質蛋白。適度進行太極拳、游泳等低強度運動,避免加重腎臟負擔。定期監(jiān)測血壓及腎功能指標,夜間排尿后保持左側臥位可改善腎靜脈回流。出現持續(xù)泡沫尿或晨起眼瞼水腫應及時進行尿微量白蛋白/肌酐比值檢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