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肢動脈狹窄可能由動脈粥樣硬化、血栓形成、血管炎、糖尿病血管病變、外傷等因素引起,可通過藥物治療、手術治療、生活方式調整等方式干預。
長期高脂飲食、吸煙等因素導致脂質沉積于血管壁,形成斑塊使管腔狹窄?;颊呖赡艹霈F(xiàn)間歇性跛行、下肢發(fā)涼等癥狀??刂蒲铚p少動物內臟攝入,增加深海魚類等富含不飽和脂肪酸的食物。
心房顫動或靜脈血栓脫落可能導致動脈栓塞。突發(fā)下肢劇痛伴蒼白無脈是典型表現(xiàn)??鼓委熆蛇x用華法林、利伐沙班、達比加群等藥物,必要時行導管取栓術。
大動脈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可引發(fā)血管壁增厚。病變常累及雙側下肢,伴隨低熱、疲勞等全身癥狀。糖皮質激素聯(lián)合免疫抑制劑可緩解病情,嚴重者需血管旁路移植術。
長期血糖升高損傷血管內皮細胞,加速動脈硬化進程。典型表現(xiàn)為足背動脈搏動減弱合并皮膚感覺異常。除控制血糖外,每日30分鐘快走可改善側支循環(huán)。
骨盆骨折后血腫或腫瘤壓迫動脈可導致機械性狹窄。影像學檢查顯示血管外壓性變形。解除壓迫源后,血管成形術能恢復血流。
保持低鹽低脂飲食,限制每日鈉攝入低于5克。每周進行3-5次有氧運動如游泳、騎自行車,每次持續(xù)30-45分鐘。定期監(jiān)測踝肱指數(shù),糖尿病患者需每日檢查足部皮膚狀況。戒煙并控制血壓低于140/90mmHg可延緩病情進展。出現(xiàn)靜息痛或潰瘍時需立即血管外科就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