耳膜穿孔可通過避免耳道進水、預防感染、藥物治療、鼓膜修復手術、聽力康復訓練等方式治療。耳膜穿孔通常由外傷、感染、氣壓傷、噪音損傷、醫(yī)源性操作等原因引起。
1、防水護理:避免游泳、洗頭時耳道進水,洗澡可用防水耳塞。保持外耳道干燥能防止細菌滋生,降低中耳炎風險。棉簽掏耳可能加重損傷,建議改用醫(yī)用棉球輕柔清潔耳廓。
2、抗感染處理:急性期需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、氯霉素滴耳液等抗生素預防感染。伴有疼痛時可口服布洛芬緩解,禁止自行沖洗耳道。感染控制后穿孔較小者可能自愈,需定期耳內鏡檢查。
3、藥物干預:慢性穿孔可配合糜蛋白酶溶液促進上皮生長,口服維生素E輔助修復。合并中耳炎需聯(lián)用頭孢克肟、阿莫西林等全身抗生素,療程不少于10天。
4、手術修復:持續(xù)3個月未愈的穿孔需行鼓室成形術或脂肪移植修補。全麻下取顳肌筋膜修補穿孔,術后臥床24小時,三個月內避免乘坐飛機或潛水。
5、聽力重建:術后進行純音測聽評估,傳導性聾患者可配戴骨導助聽器。聲音定位訓練需在專業(yè)聽力師指導下進行,每日練習辨音游戲不少于30分鐘。
恢復期需增加蛋白質攝入,每日補充60g魚肉或雞蛋,避免辛辣食物刺激。適度進行耳周按摩促進血液循環(huán),禁止用力擤鼻或參與拳擊等對抗性運動。術后三個月內每月復查耳內鏡,出現(xiàn)眩暈或異常分泌物需立即就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