懷孕期間出血可通過臥床休息、黃體酮補充、止血藥物、宮頸環(huán)扎術、緊急剖宮產等方式治療。出血可能由先兆流產、宮頸病變、胎盤異常、宮外孕、凝血功能障礙等原因引起。
1、臥床休息:
輕度出血時建議絕對臥床,減少活動可降低子宮收縮頻率。采取左側臥位改善胎盤血流,避免提重物或長時間站立。觀察出血量變化,若持續(xù)超過月經量需立即就醫(yī)。
2、黃體酮補充:
針對孕激素不足導致的先兆流產,可肌肉注射黃體酮或口服地屈孕酮。這類藥物能穩(wěn)定子宮內膜,抑制子宮平滑肌收縮。用藥期間需監(jiān)測血孕酮水平,禁止自行調整劑量。
3、止血藥物:
氨甲環(huán)酸、維生素K等藥物適用于凝血功能異常引起的出血。氨甲環(huán)酸通過抑制纖溶酶原激活減少出血,維生素K可改善凝血因子合成。使用前需檢查凝血四項評估適應癥。
4、宮頸環(huán)扎術:
宮頸機能不全患者需在孕14-18周實施McDonald或Shirodkar手術。用不可吸收縫線加固宮頸內口,術后預防性使用抗生素。該手術能有效預防中期妊娠流產。
5、緊急剖宮產:
胎盤早剝或前置胎盤大出血時需立即終止妊娠。根據孕周選擇古典式或子宮下段剖宮產,術中同步進行輸血準備。胎兒娩出后需加強宮縮劑使用預防產后出血。
孕期出血患者應保持每日攝入60g優(yōu)質蛋白質,如魚肉、雞胸肉等促進組織修復。避免辛辣刺激食物,補充鐵劑預防貧血。建議穿著寬松棉質內衣,每日清潔外陰但禁止陰道沖洗。保持情緒穩(wěn)定,每周進行2-3次30分鐘舒緩散步,運動時需家屬陪同。記錄出血時間和性狀,定期復查B超監(jiān)測胎兒發(fā)育情況。